現在,綠色理念深入人心。人們“衣”講低碳,“食”講健康,“行”講環保,都在與時俱進。不過,在“住”上,要做到綠色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主要是因為人們所住是否綠色,并不由住者決定。事實上,目前我國包括商品房在內的許多建筑,在設計、施工、使用等過程中普遍存在高能耗、高排放問題,遠達不到綠色要求。
數據顯示,我國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約釋放0.8噸碳。另外,建筑在采暖、空調、通風、照明等方面的碳排放量也很大。國際能源研究中心的報告顯示,從全球來看,建筑行業貢獻了碳排放總量的40%。而中國建筑節能協會能耗專委會發布的報告稱,我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總量占全國碳排放比重超過50%。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們對居住條件的要求也會不斷提高,這必將導致建筑能耗的剛性上升,成為未來能耗和排放的主要增長點。
嚴峻的形勢已經將建筑減碳的重大命題推到我國政府的日程前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印發的《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明確,到2025年,我國城鎮新建建筑將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星級綠色建筑占比達到30%以上,新建政府投資公益性公共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全部達到一星級以上;2030年前,我國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基本建立,“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局面基本扭轉,綠色生活方式普遍形成,綠色低碳運行初步實現。
上述目標足夠遠大,也意味著必須付出巨大的努力。以目前情況看,所有努力中最關鍵的第一步應該從哪里邁出呢?答案是標準。
從英國、美國、日本等綠色建筑推行較為成功的國家經驗來看,他們都有一套科學、完備、適合本國甚至全球建筑行業的權威的綠色建筑標準體系。近年來,我國政府十分重視綠色建筑的發展,出臺了《民用建筑節能條例》《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等法規標準,綠色建筑法規標準體系逐步建立。不過,目前國內建筑行業仍存在部分項目為評級、評星而建的現象。有的建筑號稱“綠色”,其實只是堆砌了一些所謂的“高技術”,卻忽視了建筑的成本和功能,反而違背了推行綠色建筑的初衷。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綠色建筑標準不夠完備,評估體系不夠完善,忽視了對運營過程的綜合評估,這就導致了目前綠色建筑魚龍混雜的局面。
所謂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物。綠色建筑技術注重低耗、高效、經濟、環保、集成與優化,是人與自然、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利益共享,是可持續發展的建設手段。怎樣算低耗、如何是高效?綠色建筑涉及到的每一個環節、每一項指標,都不是隨便一說,必須由標準來定,由標準來規范。
因此,要建好綠色建筑,必須先打牢標準之基。這就要求必須把過去只關注單體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向區域性群體建筑轉移;把過去單純關注施工環節,向關注從設計、施工、運行直到拆除的全壽命周期轉移;把過去單純關注節能,向關注包括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環境保護等在內的全方位考量轉移。通過這些“轉移”,完善綠色建筑、零碳建筑、綠色建造等標準,建立城市、縣城、社區、行政村、住宅開發項目綠色低碳標準體系。
當然,制定了標準,就要嚴格執行。有人建議,今后的新建建筑都要像家電貼能耗標識一樣劃出等級,貼上標簽。標準級別越高,市場賣價越高,得到國家補助也越多;達不到最低標準要求的,一律不予通過竣工驗收。這未嘗不是一個辦法。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