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的山地景觀中,除原生態的自然田園風光外,還包含了優美的傳統村落。這里的老百姓用傳統的智慧,既解決了生存的問題,又保護了自然的山水。”7月12日,2021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主題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譽院長、總建筑師崔愷在視頻主題演講中說,應立足本土,學習傳統智慧,探索綠色建筑新美學。
“綠色建筑發展了20多年,一直以來最突出的概念是綠色環保。”崔愷說,綠色建筑在全壽命周期內,可最大限度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財,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使建筑的使用健康高效。
崔愷說,為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建筑要適應綠色發展的時代要求。“通過對傳統智慧的學習,我對綠色建筑的新美學有了幾點思考。”
“首先,綠色建筑要本土化。”崔愷說,綠色建筑在設計時,要做好地域性研究,將氣候、地形地貌、地方材料等本土元素融入綠色建筑設計的基本背景中。
其次是開放化,“開窗自然采光,增加用能空間和非用能空間;創造更好的屋面景觀,讓地下的光見到光。”崔愷說。
“第三是輕量化。”崔愷認為,綠色建筑應是輕體量、輕結構、輕裝飾、輕材質的。 第四是長壽化,盡量延長建筑的使用壽命,不僅能讓建筑更長久地為人民提供服務,還能降低大拆大建導致的建筑領域高能耗。
第五是再生化,減少拆除,對既有建筑進行活化,可以激發建筑因空間、材料再生而產生價值,例如將工業廠房改成學校、創意空間等。
“最后是產能化。”崔愷說,今天的建筑材料越來越有科技含量,將太陽能、熱能、光能材料與建筑物的屋頂、幕墻立面有機結合,可實現建筑的產能化。產生的清潔電能,可以直接為建筑內部的空間所用,減少建筑對電網的依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