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10日,第七屆世界建筑史教學與研究國際研討會在廣州舉行。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吳慶洲表示,建筑史與美術史之間關系密切。建筑曾經被視作藝術之母,但當前的建筑史與美術史逐漸疏離。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劉松茯稱,“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進入工業化社會后,建筑的實用性加強,使得建筑與美術的聯姻逐漸弱化,但二者的聯姻關系并沒有解體”。在他看來,以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化社會,建筑師與藝術家的創造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信息表達維系著建筑與藝術作品的共同屬性,關聯著建筑師與藝術家的相互促進。”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王貴祥提出,建筑史學科的研究對象,是人類數千年建造活動所經歷的材料發現、藝術創造、技術進步,及其與社會經濟、社會文化彼此互動的歷史過程。對于建筑史的研究,其實是對人類文明所走過道路的研究,同時,也是對不同時代、不同人群之文化、藝術、民族性格、審美趣味、技術傾向的探究,其中充滿了學術謎團和挑戰。解開這些謎團,跨越這些挑戰,人類文明就會踏上一個新的臺階。
東南大學青年科研人員陳宇恒表示,中國第一代建筑師的美術素養、建筑形式上的“中西交融”思路滲透著中國傳統“道”與“器”的觀念,滲透著濃厚的學院派(布扎體系)思想。學貫中西讓他們可以從更高的視角來審視建筑形式的發展趨勢。中國傳統美學素養要求他們堅持“民族性”的審美,但布扎體系要求其結合“邏輯性”的西方古典審美,這兩種近代建筑價值觀的不同取向充滿矛盾性,但同時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