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房”:
無需供應能量,
就可冬暖夏涼
“被動房”最初是指這樣一種建筑:在寒冷的氣候條件下,建筑不需要采暖設備,僅通過太陽能、人體的熱量和圍護結構保溫,就能實現較舒適的室內環境。如今“被動房”即低能耗建筑,是指基本無需主動供應能量的生態建筑。
1990年,德國達姆施塔特克蘭尼斯坦區成功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棟被動房試驗建筑。此后德國就大力發展“被動房”。目前,德國已有2265個建筑項目獲得被動房認證。
“被動房”通過高隔熱隔音、密封性強的建筑外墻和充分利用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使采暖消耗的一次能源不超過15千瓦/平方米。在德國,“被動房”消耗的外部能源一般只有普通房屋的10%,辦公樓每平方米一年的消耗為50度電的能量,僅相當于其他辦公樓的四分之一。
德國“被動房”的墻體用磚表面上看與一般紅磚無異,但其隔熱保溫性能極佳。窗戶采用三層特制玻璃,木質窗架中有特別的隔熱材料,保溫和透氣性極好,這大大降低了冬季和夏季采暖、制冷的能耗。
中國首座“被動房”則率先落地青島。該項目將一座舊辦公樓墻體換作全新真空玻璃幕墻,然后對幕墻和門窗進行氣密處理;還將原來的門窗全部更換,改用符合“被動房”標準的真空玻璃門窗。此外,還新建“被動房”特有的新風系統,保證整座建筑的居住舒適度。
裝配式建筑:
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
安全更節省時間
裝配式建筑,簡言之,就是“搭積木式”造房子、流水線上“生產”房子。把事先在工廠流水線上制造完成的門窗、墻壁等零部件拼裝到一起組建成房屋。
早在1968年,日本就提出了裝配式住宅的概念。1990年開始采用部件化、工廠化的生產方式,不僅生產效率高,住宅內部結構也可以適應多樣化的需求。日本通過立法來保證混凝土構件的質量,針對裝配式住宅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標準,解決了標準化、大批量生產和多樣化需求這三者之間的矛盾。
裝配式建筑中,柱與柱之間的連接采用“鋼筋套筒連接技術”。該技術先在工廠將套筒(一種用于連接鋼筋的配件)的一端與鋼筋通過螺紋進行機械連接并固定,鋼筋的另一端在施工現場使用高強度材料進行灌漿連接(把漿液壓送至建筑物裂縫,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滲性和穩固性)。這一技術在地震頻發的日本經過多年試驗,被認為安全可靠,可以在高層建筑中放心使用。
采用裝配式建筑能大大節省建筑時間。在日本,接近70%左右的住宅均采用工業化建造方式,預制率到達60%-70%。國內大城市中,北京和上海,住宅預制率可達40%-70%。
上海浦江瑞和新城5.15萬平米的保障房,是我國首個高預制率住宅項目,預制率達到50%-70%,已于去年竣工。北京首個“住宅產業化”超六成的工程——通州區馬駒橋公租房將于今年10月交付,整個工程的疊合板、樓梯、陽臺板和部分內外墻,約60%的零部件實現產業化預制。經統計,工地上的沙塵和渣土分別減少38%與46%。
地源熱泵:
消耗1KW的能量,
得到4KW的熱量或冷量
目前,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太陽能、地源熱泵、生物質能(主要指沼氣)、水能風能等方面。
其中,太陽能、地源熱泵為應用主流。太陽能利用主要分為太陽能光熱應用與太陽能光電應用。光熱應用有太陽能熱水器、采暖、制冷三個系統;太陽能光電應用是利用半導體界面的光生伏特效應,將光能直接轉變為電能的一種技術。
目前,我國太陽能應用廣泛。北京、江蘇、安徽、山東等21省50市出臺了強制在新建建筑中推廣太陽能熱水系統的相關法規或政策。為鼓勵光伏發電,我國政府實行電量補貼政策。
地源熱泵技術也是現狀建筑的發展主流,它是一種利用淺層常溫土壤或地下水中的能量作為能源的高效節能技術。其由水循環系統、熱交換器、地源熱泵機組和控制系統組成,冬季代替鍋爐從土壤中取出熱量,以30 -40 的熱風向建筑物供暖。夏季代替普通空調向土壤排熱,以10 -17 的冷風形式給建筑物制冷。通常地源熱泵消耗1KW的能量,用戶可以得到4KW以上的熱量或冷量。
在美國,地源熱泵空調系統占整個空調系統的40%。1998年美國能源部頒布法規,要求在全國聯邦政府機構的建筑中推廣應用地埋管土壤換熱器地源熱泵空調系統。
目前,我國北京、河北、遼寧、江蘇、湖南、重慶等省市也制定相關激勵政策,如北京市對新建的再生水(污水)、余熱和土壤源熱泵供暖項目的熱源和一次管網建設給予補貼;河北省對公共建筑采用地源熱泵系統的項目,所需資金納入各級政府固定資產投資預算;江蘇、湖南、重慶等制定水資源費用的減免等優惠政策。
全裝修:
拎包即可入住,
還能減少建筑垃圾
眼下,國內房產市場上新房多以毛坯房的交付形式為主。而早在半個世紀前,國外就已開始推行商品住宅全裝修模式,目前已發展到較為成熟的階段。
全裝修,即指房屋交鑰匙前,所有功能空間的固定面全部鋪裝或粉刷完畢,廚房與衛生間的基本設備全部安裝完成。
據中國建筑裝飾協會行業發展部測算,二次裝修使得住戶可能產生兩噸垃圾,其中有85%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資源,全年如果有2000萬戶進行裝修改造,一年有4000萬噸垃圾污染環境。
日本的住宅全裝修始于上世紀60年代初期。當時住宅需求急劇增加,為了簡化施工,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率,日本的大眾住宅從外部結構到室內裝修,采用一體化流程,由開發商統一建造和裝修。因此,在市場上不存在毛坯房的概念。
1969年,日本制訂了《推動住宅產業標準化5年計劃》,分別制訂了“住宅性能標準”、“施工機具標準”、“設計方法標準”等硬性規定,使得住宅有了統一的裝修標準,所以整個住房產品開發過程是非常透明的。
日本的商品住宅,是經過基本裝修的商品,基本裝修包括墻體、天花板、地板、地面等室內表面及門窗等制品,換氣、給排水等設備,廚房、衛生間熱水系統生活器具,供電控制盤、插座、安全警報等。
在美國,開發商建造的房子是需要做好精裝修再交付客戶的,并在建筑細節中體現了強烈的人性化和個性化特點。
智慧城市:
足不出戶,
享受各種服務
智慧城市就是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
智慧城市的建設在國內外許多地區已經展開,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為了打造“智慧國家”,新加坡政府將在全國各地安裝攝影頭和傳感器,收集國民日常生活各個方面的龐大數據。一旦系統建設完成,每個公共場所的環境衛生、人群密度和交通動向,政府都能一手掌握。
此外,政府還能用這些資料預測某些事件,如傳染病將如何蔓延,新建摩天樓如何影響電信信號或風向,購物中心若發生火災,消費者將如何反應等。
智慧社區,則是將“智慧城市”概念引入社區。智慧社區是指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為社區居民提供一個安全、舒適、便利的現代化、智慧化生活環境。
其涉及智能樓宇、智能家居、路網監控、智能醫院、城市生命線管理、食品藥品管理、票證管理、家庭護理、個人健康與數字生活等諸多領域。
山東省孝直智慧社區便是我國智慧社區發展樣板之一。孝直鎮將轄區內64個行政村規劃為一個鎮駐地社區、七大中心社區和四個基層社區,建成后可容納居民6.4萬人,騰空土地1.8萬畝。居民打開電視,便能查詢水費、電費,點擊按鈕,即可進入社區警務平臺。
上一篇:
下一篇: